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總結

香港的公共房屋計劃始自上世紀50年代,超過半世紀以來一直為低收入家庭解決住屋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公共屋邨的建築風格、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文化 不斷演變,成為香港人的珍貴歷史遺產。所以,重建時拆去的不單是建築物,還有社區,甚或是幾代人的回憶。當中牽涉到的問題如究竟為何要保留、保留了的是誰 的歷史、誰的記憶,又由誰來界定。
而且新建設多以商業、住宅用途為主,但這些卻往往與附近社區格格不入。

分工名單

引言:梁瑞雪
正文(相片分享):梁雅貽
總結:梁鎮顯 梁家燕
報告:梁家燕 梁瑞雪

正文(相片分享)

引言

本組探討的題目是舊屋邨社區的建立和他們演變歷史與生活環境的關係,因為這背後隱藏了「新就是美好,發展才是值得」的邏輯,新發展代表了生活環境可得到改善,質素有所保障;舊就是沒有保存價值,不符合標準,要拆我們覺得這不是絕對的定律,也不是對拆的反感,而是我們對新的過份執迷。當然,我們不會認為舊就是美的,但解決問題也未必需要大規模的迫遷、將整個社區拆卸。 而且舊區以往長期建立起來的社區特式文化,一下子就被新建設所取代,完全不留一點痕跡。所以,重建時拆去的不單是建築物,還有社區,甚或是幾代人的回憶。當中牽涉到的問題如究竟為何要保留、保留了的是誰的歷史、誰的記憶,又由誰來界定。
而且新建設多以商業、住宅用途為主,但這些卻往往與附近社區格格不入。